内源性致癌物质

内源性致癌物质是体内产生的物质,可导致肿瘤的发展。

内源性致癌物质包括氨基酸色氨酸和酪氨酸的一些衍生物,以及类固醇激素的衍生物。这些化合物是体内正常代谢过程的结果。然而,在某些条件下,它们的浓度会增加,从而导致细胞生长调节的破坏和肿瘤转化过程的启动。

例如,色氨酸代谢物,如吲哚、粪臭素和其他一些代谢物,在高浓度下可能具有致癌作用。内源性类固醇,特别是雌激素也可以诱发肿瘤。

因此,内源性致癌物质是正常代谢的产物,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引发人体内恶性肿瘤的发展。控制它们的水平对于预防癌症很重要。



癌基因是病毒或病毒的特性,可以触发导致肿瘤生长的一系列事件。正常细胞中的这些分子产生一种称为 p53 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要么阻止肿瘤转化(这通常会发生),要么启动肿瘤转化。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谈论的是一种“失控”的蛋白质——突变体 p53,它能够“泄漏”。

它们已知的主要癌蛋白是生长因子、丝裂原和各种肿瘤抑制因子,一旦正常细胞具有转变成恶性细胞的潜力,它们就会抑制其生长。也就是说,人体从出生起就自然形成的防止癌细胞生长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这并不是唯一的保护性反应;除此之外,体内还有其他防御机制在起作用:许多作者将身体内部的抗病毒系统归因于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