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后电位抑制

突触后抑制电位 描述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构成一类神经兴奋过程,其中膜电位从一个符号的值转变为相反符号的值。 IPSPs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在高等动物和人类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IPSP参与抑制反射活动、调节睡眠-觉醒周期、肠道蠕动,确保神经中枢抵抗缺氧,即大脑的氧中毒,并对谷氨酸和其他有毒物质。 IPSP 的主要代表之一是耳蜗环,它在大脑和脊髓的中心提供抑制过程。耳蜗反射轴突的突触前部分终止于内耳细胞(状态细胞)。在这些细胞中,发生相应脉冲的感觉输入,然后由突触前神经元传输到内听神经系统。在内耳的突触中,甘氨酸充当介质。它进入细胞外液,兴奋神经肌肉和平滑肌,与中枢神经系统听觉和前庭部分的神经元相互作用,参与血压的调节。然后它与神经末梢中的特定受体相互作用,导致氯离子通道打开。这导致膜超极化和 IPSP 产生。由此可见,IPSP的发生直接依赖于cAMP(环化AMP)的活性。根据该机制,IPSP与神经生理学乙酰胆碱的形成相关,并有助于Na^+通道的关闭和兴奋性阈值的增加。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中,IPSP 的外围部分出现在迷路管的耳蜗中。在甲壳类动物(小龙虾)中,这些 EP 出现在视网膜神经管附近。 TPS 是一类特定的纳米颗粒,由钾、钙、钠和镁的功能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