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灭菌

巴氏灭菌是用于消灭病原体的最常见的牛奶加工方法之一。在巴氏灭菌过程中,牛奶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并在该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

巴氏灭菌的历史始于19世纪末,当时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发现将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可以杀死可能引起各种疾病的微生物。从那时起,巴氏灭菌已成为保存牛奶和其他食品的广泛使用的方法。

巴氏灭菌方法主要有两种:低温巴氏灭菌和高温巴氏灭菌。采用低温巴氏灭菌法,将牛奶加热至65℃,并在此温度下保持30分钟。高温巴氏灭菌是将牛奶加热至72°C并保持15分钟。

巴氏灭菌可以消灭引起伤寒、沙门氏菌病、结核病和其他病原体的细菌。此外,巴氏灭菌可以减少可能损坏产品的微生物数量,从而延长牛奶和其他乳制品的保质期。

值得注意的是,巴氏灭菌并不能杀死牛奶中的所有微生物,因此不能保证产品完全安全。巴氏灭菌还会影响牛奶的质量,降低其营养价值和味道。

有些人更喜欢喝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认为它更健康,味道更好。然而,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可能含有会导致严重疾病的细菌,因此不建议使用。

总之,巴氏灭菌是一种有效的牛奶加工方法,可以杀死引起各种疾病的细菌并延长其保质期。但是,不要忘记巴氏灭菌会影响牛奶的质量,因此选择经过适当加工的优质产品非常重要。



巴氏灭菌是加工牛奶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由路易斯·巴斯德 (Louis Pasteur) 于 1864 年开发,自此成为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巴氏灭菌由几个阶段组成:

  1. 将牛奶加热到一定温度。
  2. 将牛奶在此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
  3. 熟化后的牛奶快速冷却。

巴氏灭菌的目的是消灭可引起各种疾病的细菌,如肺结核、伤寒等。

巴氏灭菌方法主要有两种:

– 热巴氏灭菌。将牛奶加热至60-65摄氏度,持续20-30分钟。然后牛奶迅速冷却。
– 高温巴氏灭菌。将牛奶加热至70摄氏度以上并保持几秒钟。然后快速冷却。

两种巴氏灭菌方法都能有效杀死细菌,但高温巴氏灭菌会改变牛奶的味道和质地。

总之,巴氏灭菌是牛奶生产中保持其质量和消费者安全的重要步骤。



介绍

巴氏灭菌是一种食品加工过程,旨在杀死细菌、有害微生物、原生动物、藻类和病毒,以延长保质期并保留食品的营养和适口品质。 “pasteurisaion”一词从法语翻译过来,意思是“经过火”。该方法由路易斯·巴斯德发明并于1864年发表。[1]据科学家描述,这种方法不涉及燃烧细菌,而只是消灭病原微生物。 [2]

**巴氏杀菌牛奶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