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

目的论是对自然走向超自然存在或力量的目标、理想和计划的研究。目的论有时被认为是认知的目的论方法,其中还包括使用目的论概念来描述世界。在社会科学中,术语“目的论”有多种含义。社会科学中对目的论的广义理解是哲学的一个方向,旨在通过目的论原因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社会或文化中的所有现象。

目的论早在现代科学哲学思想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其最古老的表现形式可以在印度吠陀婆罗门中找到,他们宣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摆脱混乱的世界。 《吠陀经》的作者将理性目的的概念应用于宇宙,正确地将世界的创造归功于主梵天。后来这个想法传到了印度以外的地方。古希腊哲学家讨论按照一定目的创造的世界的结构,目的论概念在解释宇宙从混沌中出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留基伯(Leucippus)、伊壁鸠鲁(Epicurus)和卢克莱修(Lucretius)等人的观点。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众多体系中,没有一个体系捍卫目的论的宇宙观。相反,亚里士多德嘲笑这一学说的支持者是“极端目的论者”,他们否认神的存在,因为神在目的论上拥有世界的开始和原因。只有在中世纪博物学家阿尔伯特·马格努斯(Albertus Magnus)、雅各布·埃留根纳(Jacob Eriugena)和阿布-l-瓦利赫·伊本-阿卜杜拉·巴尔基(Abu-l-Walih ibn-Abdallah al-Balkhi)的教义中,才有目的论联系和目标法则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