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染色体+希腊体)

染色体是细胞核结构的主要元素之一。每条染色体都含有脱氧核糖酸 (DNA),是将遗传性状从父母传递给后代的一种手段。

染色体最早是在 19 世纪末由德国生物学家 Wilhelm Runge 描述的。他发现,在减数分裂(性细胞形成的过程)过程中,细胞核变得更亮、更明显。龙格认为这是由于染色体的出现所致,他将其称为“核”。这个词由两个希腊词组成:“karyon”(核心)和“kenom”(尾部)。

但仅仅20年后,即1911年,美国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就提出了“染色体”一词来描述这种结构。选择“染色体”这个词是因为细胞中的染色体实际上就像一条染色体——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扭曲并连接在一起。

每条染色体由两条 DNA 链组成,它们是脱氧核苷酸单元的螺旋。这些线相互缠绕,形成一种“线”。这些链被称为异色物质,形成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在DNA链的交叉点上有一些对生物体的发育具有一定意义的DNA片段。

染色体的数量可以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