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与具有自然焦点的人畜共患疾病有关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其特点是两波发热、中毒和严重血栓出血综合征。发病具有季节性,以5月至8月(我国)为高峰。
该病在克里米亚、阿斯特拉罕、罗斯托夫地区、克拉斯诺达尔和斯塔夫罗波尔地区以及中亚、中国、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一些非洲国家(刚果、肯尼亚、乌干达、尼日利亚等)都有发现。 80% 的病例中,20 至 60 岁的人患病。
病因、发病机制。病原体是一种含有RNA的病毒,传染源是野生小型哺乳动物,携带者和饲养者是蜱虫。感染的途径是蜱虫叮咬部位的皮肤或接触病人血液后的轻伤(在院内感染的情况下)。
病毒进入血液并积聚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中。继发性病毒血症时,会出现中毒症状、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出血综合征。
当然是症状。潜伏期为1至14天(通常为2至7天)。发病突然,体温迅速升高(有时伴有令人震惊的寒战)至39~40°C。在最初(出血前)阶段,仅观察到中毒迹象,这是许多传染病的特征(虚弱、虚弱、头痛、全身疼痛、严重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较少见 - 头晕、意识障碍,小腿肌肉剧烈疼痛,上呼吸道炎症迹象)。
发烧平均持续 7-8 天。体温曲线具有典型性:出血综合征出现时,体温先下降至亚热,1-2天后又回升,形成本病特征的“双峰”体温曲线。
出血期对应于疾病最严重的时期。发病第2-4天(较少见于第5-7天),皮肤和粘膜出现出血性皮疹,注射部位血肿,可能有出血(胃、肠、鼻、子宫、咯血、牙龈、舌头、结膜等出血。)。病人的病情急剧恶化。
面部充血转为苍白,面部浮肿,出现口唇发绀、手足发绀。存在意识障碍。特点是腹痛、呕吐、腹泻;肝脏肿大,触诊疼痛,帕斯捷尔纳茨基征阳性。心动过缓让位于心动过速,血压降低。有些患者会出现少尿和残余氮增加。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低色素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沉无明显变化。
并发症 - 败血症、肺水肿、局灶性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中耳炎、血栓性静脉炎。
诊断时,要考虑流行病学先决条件和特征性临床表现。具体的实验室方法(病毒分离等)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使用。有必要与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脑膜炎球菌血症和其他出血热鉴别。
治疗。没有异向治疗。治疗方法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同。
预后很严重。死亡率达到30%以上。
预防。他们采取措施对抗蜱虫并保护人们免受蜱虫侵害。有必要防止人与人之间的感染。在对患者进行检查、获取材料、进行实验室检测等各个阶段都必须遵守预防措施。在疫情爆发时进行最终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