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

一种通过与受感染的猫接触(通过咬伤、抓伤、流涎)而发生的急性传染病。特征为发热、局部淋巴结炎、肝脏和脾脏肿大,有时为原发性反应和皮疹。

病因、发病机制
病原体属于衣原体。受感染的猫仍然健康。人类感染是通过接触、皮肤或眼睛结膜损伤而发生的。

症状、过程
潜伏期为3至60天(通常为2至3周)。在典型病例中,该疾病可能始于抓伤(咬伤)部位出现小溃疡或脓疱,但患者仍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感染后 15-30 天,出现区域淋巴结炎——这是该疾病最典型的症状。腋窝、肘部、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较多,其他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较少。它们的直径达到3-5厘米,触诊时疼痛,并且不与周围组织融合。

50%的病例会化脓,形成浓稠的黄绿色脓液(无法培养细菌)。同时出现全身中毒、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淋巴结炎可持续长达数月。

1-3% 的患者观察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它们在出现淋巴结肿大后 1-6 周出现,并伴有高烧。可能的表现有脑病、脑膜炎、神经根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伴截瘫。

当受感染猫的唾液进入结膜时,明显会造成眼睛损伤(在 4-7% 的患者中观察到)。通常,一只眼睛受到影响:结膜充血、肿胀,在此背景下出现一个或多个可能溃疡的结节。腮腺肿大,有时颌下淋巴结肿大,出现发烧和中毒症状。

结膜的炎症变化持续1-2周。可以通过血琼脂接种后的血液微生物学研究、丘疹或淋巴结活检的组织学研究以及患者活检中病原体 DNA 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来确认诊断。

治疗
疾病最终会自然康复。如果淋巴结化脓 - 穿刺吸脓。大环内酯类中的一种新抗生素酮内酯的使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