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CRF)

病因、发病机制。慢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系统性结缔组织病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病、出血性血管炎)、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淀粉样变性、痛风、胱氨酸病) 、高草酸尿症)、先天性肾病(多囊肾、肾发育不全、阿尔波特综合征、范可尼综合征等)、动脉高血压及肾血管硬化、梗阻性肾病(尿石症、肾积水、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活跃肾单位数量进行性减少,导致肾过程效率降低,进而导致肾功能受损。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肾脏的形态学表现取决于潜在的疾病,但最常见的是实质被结缔组织取代和肾脏起皱。慢性肾病在发生慢性肾病之前可持续2至10年或更长时间。

它们经历多个阶段,有条件地识别这些阶段对于正确规划肾脏疾病和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是必要的。当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维持在正常水平时,潜在疾病仍处于不伴有肾功能紊乱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肾小球滤过率变得低于正常水平,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也下降——疾病进入肾功能破坏阶段。

在这个阶段,体内平衡仍然保留(尚未出现肾衰竭)。随着活跃肾单位数量进一步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低于40ml/min,血浆中肌酐和尿素水平升高。此阶段需要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保守治疗。

当滤过率低于15-20毫升/分钟时,尽管进行了保守治疗,氮质血症和其他体内平衡紊乱仍在稳步增加,并且出现慢性肾衰竭的末期,此时需要进行透析。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逐渐发展,体内平衡慢慢发生变化——血液中不仅肌酐、尿素的水平增加,而且胍衍生物、硫酸盐、磷酸盐和其他代谢物的水平增加。当维持利尿时(经常观察到多尿),排出足够的水,血浆中钠、氯、镁和钾的水平不发生变化。

持续观察到的低钙血症与维生素 D 代谢和肠道钙吸收受损有关。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身体旨在消除低钙血症的反应)会导致骨营养不良以及贫血、多发性神经病、心脏病、阳痿和尿毒症的其他并发症。

多尿可导致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经常被发现。在末期(尤其是少尿时),氮质血症迅速增加,酸中毒加重,水合过多,出现低钠血症、低氯血症、高镁血症,尤其是危及生命的高钾血症。

体液紊乱的结合导致了慢性尿毒症的症状。

当然是症状。在初始阶段(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至40-60毫升/分钟),在没有严重动脉高血压的情况下,病程是潜伏的。

在存在贫血、多尿和夜尿的情况下,为了确定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初始阶段,进行的检查显示 Zimnitsky 试验中尿液最大相对密度降低到 10-18 以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到低于 10-18。 60 毫升/分钟(每日利尿至少 1.5 升)。慢性肾衰竭保守期(肾小球滤过15-40ml/min)的特点是多尿和夜尿。患者抱怨疲劳、表现下降、头痛和食欲不振。

有时他们会注意到口腔中有难闻的味道、厌食、恶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