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

胰腺癌

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首位之一。该病的患病风险在30岁以后出现,70岁以后达到高峰。胰头癌、胰体癌和胰尾癌很明显,主要是导管癌(腺癌)。

75% 的病例肿瘤位于腺头。胆总管的快速受压或生长会导致阻塞性黄疸。腺头肿瘤的特征是库瓦锡三联征(胆囊增大、无痛,伴有黄疸)。

在这种情况下,还会发生胆管扩张和肝脏肿大。当肿瘤生长到十二指肠或胃时,可能会出现出血或狭窄。该病的首发症状是上腹部和季肋部疼痛,有时放射至背部,夜间疼痛加剧。

此外,没有明确原因的体重逐渐下降是其特征。随着黄疸的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加剧,并可能出现胆管炎等症状,腺体癌迅速向肠系膜上静脉、动脉、门静脉生长。

黄疸很少发生。有时(10 - 20%)糖尿病是由于 β 细胞的破坏而发生的。胰尾肿瘤常侵犯门静脉和脾血管,导致门脉高压,伴有脾肿大等特征性症状。

当肿瘤位于腺体尾部和体部时,由于肿瘤生长到腺体周围的众多神经丛中,疼痛综合征尤其明显。胰腺癌早期转移,通常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和肝脏。也有可能转移至肺、骨、腹膜、胸膜、肾上腺等。

早期诊断极其困难,尤其是胰体癌和胰尾癌。近70%的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因此,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差。

在疾病的诊断中,现代仪器研究方法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超声和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内窥镜、逆行胰腺造影、血管造影、十二指肠松弛造影。在某些情况下,尽管使用了列出的诊断程序,但在某些形式的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中仍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最终诊断是根据在诊断穿刺(在超声和 X 射线断层扫描控制下)或手术期间获得的活检材料的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来做出的。

胰腺癌的治疗是手术。对于头部癌症,只有 10-25% 的患者可以进行根治性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了消除黄疸,采用姑息性手术(胆囊空肠吻合术等)。放射治疗无效。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有5-氟尿嘧啶(15 mg/kg,静脉注射,隔日一次,3-5剂)、ftorafur(每日口服1.2-2 g,持续3-4周)、5-氟尿嘧啶联合美托霉素C和阿霉素。

治疗后,20-40% 的患者出现暂时缓解。